江苏南京从体育、美育入手探索校际协同发展机制——学校手牵手 艺体齐绽放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缪志聪 通讯员 顾佳怡 发布时间:2024-12-24 16:20:24
体育、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但中小规模学校发展体育、美育项目往往面临着场地器材建设不完善、专业老师缺口大、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等现实难题。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启动“体育、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学校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中小学协同发展机制,以“体育、艺术之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我们以‘1+N’的模式推动七八所学校组团发展,其中规定须有1所跨区学校、1所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南京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卢普新说,把这些项目“校际自我生长”转变为全市范围的主动辐射,成为南京近几年重点抓体育、美育的“破局之道”。
跨区域打造联合发展体
一叶落、雁南飞,一年四季里蕴含着节气的文化和智慧。“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平凡日子,也是华夏大地的人间烟火。”在金陵中学浦口分校教师董香琴的张罗下,这几年学校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发了民俗课程,又建起了市民俗艺术团和“泥”玩童心艺术工作坊,美育教育做得风生水起,这一切的突破就起源于市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共同体的诞生。
“共同体学校一起开发课程、培养团队、申报项目,探索美育素养评价,团队互助共同提升品质。”董香琴告诉记者,“‘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而浸润之美,在于齐力,我们用朴实的行动成就彼此更好的明天。”
南京市开展体育、美育项目拓展有着深厚的土壤。早在2003年,全市便开始实施“中小学生才艺拓展计划”,历经20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实践,涌现出一批中小学生才艺品牌。在此基础上,如何最大程度凝聚各校优势,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
经过数轮研讨,2022年南京市教育局决定拿出一笔专项经费,推动城乡学校“组团”。该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叶勇坦言,其难度不在优质学校,而在乡村薄弱校以及城区的小规模学校,“我们要解决部分经费的问题、专业教师的问题,还有场地的问题”。
当年6月,南京成立首批“体育、美育”浸润课程基地立项学校。南京市教育局明确了“两个百分百”,即牵头学校百分百的学生参与项目实施,牵头学校百分百支持、帮助、指导薄弱学校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确保相对薄弱学校能够形成学校的课程品牌。
南京市八卦洲中心小学是首批牵头学校之一,2022年与其他6所学校结为民俗特色课程发展共同体。但7所学校地理位置相对分散,跨越了南京五区,并且特色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八卦洲中心小学美术教研组组长、民俗浸润课程基地负责人朱琍琍告诉记者,经过走访发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各校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我们决定从共同诉求的师资切入去提升质量,围绕艺术展演等专题培训、互动发展,一边统筹一边差异化发展。”朱琍琍说。
时至今日,全市144所学校组建了18个美育浸润课程基地,108所学校共同组建了17个体育浸润课程基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构建普适化发展的衔接课程
作为远近闻名的美术特色校,宁海中学分校近两年时常组织活动给共同体学校的孩子们送去“美的熏陶”。该校党总支书记钟丽萍表示,美育的关键在于浸润,“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技艺最好是从小学开始培养,而后逐渐走向成熟,为此,我们努力为共同体中的中小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学习空间”。
经过两年探索,南京市组建的各个共同体普遍认识到:体育、美育的浸润性,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在滋润浸染的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与素养提升,而这个浸润的过程不能割裂。
“对于共同体学校来说,如何链接化培养,惠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从而真正起到培养、提升作用,是一大思考题。”叶勇告诉记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得推动共同体学校建构“金字塔形”课程体系,“既有面向所有孩子的普及类课程,也要有专业课程链”。
南京市中华中学牵头组建的舞蹈共同体学校,历经两年探索,制定了明确、清晰、可操作的各阶段教学目标,研制了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课程方案,确保各校纵向保持各学段的连续和衔接,横向兼顾校际和学生的差异及层次,为不同学校留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操作空间。
该校舞蹈团负责人孟倩倩介绍,共同体学校的层次性让孩子们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各校的多支舞蹈队伍保持了良好的梯队建设,每周常态化基本功训练与年度精品节目排练相结合,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中华中学高一学生朱紫遥告诉记者,她从小就热爱舞蹈,初中时因为课程的增加,一度很犹豫是否要继续,“学了这么多年实在舍不得。幸运的是,我就读的初中学校成为舞蹈共同体学校之一。在共同体学校专业课程和训练的助力下,我不仅顺利升入中华中学,还可以继续学习舞蹈。暑假期间,我作为校舞蹈队队员还参加了省艺术展演”。
破解小学校难办大项目之困
前不久,在南京市高淳区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节校园轮滑比赛中,来自高淳区10所学校的179名小选手分6个组别进行了速度轮滑、自由式轮滑两大竞赛项目的角逐。
“孩子们穿上轮滑鞋很简单,难就难在能不能一直坚持下去。”金陵汇淳学校副校长吴和平介绍,这两年共同体有3所偏远郊区农村学校从零开始,让2000多名学生穿上轮滑鞋。
因为共同体的组建,高淳轮滑运动逐渐“出了圈”,街道也组织起成人比赛,几所农村校也成为轮滑特色校。卢普新说:“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形成氛围和气候。我们推进时着重强调了几个因素:要有普及率,把活动和比赛搞起来;要有课程,把专业和内涵搞上去;要有文化,把教育和质量搞出来。”
这两年,南京不仅组成城乡项目共享联合体,还建成了教学研究经验分享体和学校文化互鉴融通体。“各共同体通过共享优秀师资、科研成果、实践场域、活动设计等,为各学校整体提升注入动力。”南京市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叶军介绍。
成本较高的大乐器项目,一所学校“单打独斗”并不现实。2022年6月,南京市第一中学牵头8所中小学组建了管弦乐共同体,项目负责人刘大进告诉记者,“资源共享”后,几所中小学少走了很多“弯路”,很多分散在各校喜欢管弦乐的孩子也有了“出路”,“不仅乐队正常活动,在3年一次的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中也取得了不俗成绩”。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批薄弱校正迅速成长为新的体育、美育特色学校。”卢普新说,“组团发展”让南京的中小学初步形成了“小初高相互衔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的体育、美育课程建设模式,“我们计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区域联动、校际共享、教学相长、优质均衡的体育、美育发展新格局”。